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变“不毛之地”为“国之粮仓”
原标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变“不毛之地”为“国之粮仓” ?【人才强国新征程·关注盐碱地治理③】
站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盐碱地农牧业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内 ,一株株齐人高的向日葵在大地和蓝天之间抹出一片黄绿相间的动人颜色 。细看,颗颗饱满的葵花籽坠得花盘垂下了头——这块向日葵田马上就要丰收了 !
泛着斑白盐渍的盐碱地,曾是荒凉贫瘠 、不毛之地的代名词,被称为“地球之癣”。对我国这个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而言,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 ,对于保障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带着这份使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如同魔术师一般 ,从“改种适地、改地利种”两个维度,把曾经“白花花”的贫瘠土地变成“绿油油”“金灿灿”的模样。他们,在盐碱地里种出“新粮仓”。
“把脉”盐碱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他们整天在地里弄啥呢?那块地能长出东西来吗?”“往年那块地种向日葵,一棵苗都长不好 ,他们能行吗?”“瞎折腾,放着好地不种,偏弄这‘光板地’ 。”……今年5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彬来到鄂尔多斯盐碱地农牧业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选了一块盐碱化最严重的地作为试验田。自那时起,周边农户的议论声就没停过。
“我们做科研的,不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嘛!”没工夫多想 ,李晓彬一头扎进试验田“把脉”盐碱,誓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资源 。
李晓彬课题组采用研制的“旋耕+起垄+铺滴灌带+覆膜+播种”一体化农机将向日葵播种下去,经过精准水盐调控和水肥调理剂一体化滴灌 ,一周后,向日葵开始陆续出苗 。最终 ,覆盖白膜的向日葵出苗率达85%以上,覆盖黑膜的出苗率达95%以上!
出苗了 ,农户议论的内容也跟着变了。“哎呀 ,苗出得真好,能赶上很好的地出的苗了。”“不容易 ,那么差的地能出这些苗,不过还得看后